《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旨在考核学生高等数学基本素养,考察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主要知识点学习、领会和掌握的情况。题型尽可能多样化,题量适中,基础题约占70%,稍灵活题约占20%,较难题约占10%。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题目,大题目占分不超过10%。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考试内容:一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具体要求如下:
1. 函数与极限 、连续(18分)
熟练掌握初等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熟练掌握函数极限的计算,其中主要是利用常见的等价无穷小的替换、两个重要极限的以及洛必达法则求函数极限;灵活理解连续性概念。
主要考点:函数的定义域,2个重要极限,常见的等价无穷小的替换,洛必达法则求极限,连续性概念。
2. 导数与微分(20分)
领会导数概念,熟练掌握一元函数的基本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并能运用这些公式和法则求简单复合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求隐函数的一阶导数。
主要考点:基本求导公式,复合函数求导,隐函数求导(一阶)
3. 导数的应用(16分)
熟练掌握一元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并能利用它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和证明相关不等式;熟练掌握一元函数极值的求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最值问题。
主要考点: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求极值,不等式的证明,简单实际问题求最值。
4. 不定积分(16分)
熟练掌握基本积分公式;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主要考点:利用基本积分公式求不定积分,简单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
5. 定积分及其应用(24分)
熟练掌握利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并能运用他们求定积分;理解定积分的定义,熟练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主要是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
主要考点:利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求定积分;简单的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直角坐标系下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
6. 线性代数(6分)
熟练掌握基本矩阵的运算。包括矩阵的乘法,矩阵行列式(不超过三阶)求值,求逆矩阵(不超过三阶)。
主要考点:三阶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乘法运算,二(三)阶矩阵的逆矩阵。
四、试题类型及分值
1. 填空题15分
2. 选择题15分
3. 计算题60分
4. 证明题10分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考试方法: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及比例
本次考试成绩占比100%。
主要参考资料
1.宋迎清.高等数学(上)[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2.李俊锋.线性代数[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环境监测 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
二、考试目的
重点考查考生应用环境监测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环境标准,解决环境监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特定的监测项目的测定程序与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环境监测的知识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应用实例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1.环境监测概述(10分—15分)
(1)识记:环境的概念;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概念。
(2)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
(3)简单应用:环境监测的目的与任务。
(4)综合运用:污染物排放的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特点。
2.水和废水监测(15分—20分)
(1)识记:主要水质指标如BOD、COD、TOD、DO、TOC色度、浊度、透明度等的概念。
(2)了解:监测断面的分类;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的类型;水样的真色和表色。
(3)简单应用:河流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和方法;水样BOD测定数据的计算;水样COD测定数据的计算。
(4)综合运用:河流水质监测采样方案的制订。
3.空气和废气监测(15分—20分)
(1)识记:主要空气污染质量指标如API、PM10、PM2.5、TSP等的概念。
(2)了解:空气污染的特点;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的适用情况;大气采样时注意事项。
(3)简单应用:采气体积换算为标况体积;空气质量监测中二氧化硫、TSP、一氧化氮等测定数据的计算。
(4)综合运用:空气质量监测的布点方案。
4. 固体废物监测(4分—8分)
(1)识记: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的概念。
(2)了解:危险废物的特点;生活垃圾分类。
(3)简单应用: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
5.土壤质量监测(15分—20分)
(1)识记:土壤、土壤背景值等的概念。
(2)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背景值的意义;土壤污染监测的采样方法;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简单应用:土壤监测方案的设计;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数据的计算。
(4)综合运用:土壤污染监测的采样方案。
6.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分—6分)
(1)识记: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等的概念。
(2)了解: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的特点。
(3)简单应用: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相比于物理、化学监测手段的优点。
7. 噪声监测(15分—20分)
(1)识记:噪声、声压级、等效连续声级、分贝、响度、响度级等的概念。
(2)了解:噪声的特点;等效连续声级的意义;噪声监测的布点方法;噪声监测的注意事项。
(3)简单应用:噪声叠加;声音响度、响度级的叠加。
(4)综合运用:昼夜等效连续声级的计算;等效连续声级的计算。
8.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2分—6分)
(1)识记: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相关概念。
(2)了解: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目的、意义。
(3)简单应用: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方法。
四、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 考试方法: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及比例
本次考试成绩占比100%。
七、主要参考资料
奚旦立.《环境监测》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普通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普通化学》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应用。课程考试旨在考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一些必需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工程实际上的应用,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二、基本要求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普通化学》中热力学、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反应速率、原子和分子结构、电极电势、配合物等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其在化学上的基础应用。题型多样化,题目数量适当、每道题的份量不大,范围不求广。基础知识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占20%左右。
考试中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识记”、“领会”和“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提出学生应达到的考核标准。识记:对有关定义、概念、结论等知识,能够知道、能够表达、能够认识和识别。领会:了解、懂得知识的内涵,能对知识的内容做出说明、解释和运用,并知道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简单应用:能够应用课程中较小知识范围内较少量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综合应用:能够应用课程中较大知识范围内的数量较多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部分 热化学与能源 (约15分)
考试内容:熟悉热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测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反应热与焓;掌握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第二部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约20分)
考试内容: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掌握吉布斯函数;掌握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大气污染与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第三部分 水溶液中的化学与水污染(约20分)
考试内容:熟悉非电解质稀溶液和电解质溶液的通性;掌握酸和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和pH控制。熟悉多相离子平衡和溶度积,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了解水的净化与废水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约20分)
考试内容:了解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与热力学;掌握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对强弱的比较,反应方向的判断,反应进行程度的衡量;了解化学电源;掌握电解池中两极的电解产物,应用电解;了解金属的腐蚀及防治方法。
第五部分 物质结构基础(约10分)
考试内容:了解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波函数,电子云;熟悉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分布方式、周期系、能级,核外电子分布原理和方式;掌握原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周期性规律;了解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熟悉晶体的基本类型;
第六部分 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等(约15分)
考试内容:掌握无机物制备、分离、提纯方法,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掌握常见无机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和价键理论;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四、试题类型
1. 判断题(约占15%)
2. 选择题(约占30%)
3. 化学反应方程式(约占15%)
4. 简答题(约占20%)
5. 计算题(约占20%)
考试题型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变化。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 考试方法:笔试,闭卷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及比例
本次考试成绩占比100%。本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考生不得携带任何教材、笔记、作业本、参考资料、电子读物、电子器具和工具书等进入考场,可携带计算器。题目数量多、份量适中。
七、主要参考资料
1. 《普通化学》,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大学化学》,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原网址:http://jwc.hncu.edu.cn/info/1142/3713.htm